图片
【原文】57字
道德经·第八十一章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圣人不积。
既以为人己愈有,
既以与人己愈多。
天之道,利而不害;
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【注音、直译及注释】
道(dào)德(dé)经(jīnɡ)·第(dì)八(bā)十(shí)一(yī)章(zhānɡ)
信(xìn)言(yán)不(bù)美(měi),美(měi)言(yán)不(bú)信(xìn)。
真实的话不漂亮,漂亮的话不真实。
1.信:诚实,不欺骗。
《说文》:“信,诚也。从人,从言,会意。”
引申义,真实,不虚伪;与之相对的意义是不怀疑,认为可靠。
这里的“信言”,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关于道的真实讲述。
善(shàn)者(zhě)不(bú)辩(biàn),辩(biàn)者(zhě)不(bú)善(shàn)。
擅长的人不用言辞争辩,能说会道的人(其实)不擅长。
2.善:两个意义。(1)善良;(2)擅长或善于。取第二义。
老子以无为自然为善。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”所以老子不张扬善。
善字在《道德经》中出现52处。除“善之与恶”这种与“恶”对举,或“美之为美”与“美”对举时表示善良之义;经中其它善字,多数情况下作擅长解。
这里的“善者”,可以理解为擅于用道的人。
3.辩:争辩。
辩者指一个人长于言辞,能说会道,可以根据上一句理解为“擅美言者”。
知(zhī)者(zhě)不(bù)博(bó),博(bó)者(zhě)不(bù)知(zhī)。
真懂的人不广博,广博的人不真懂。
4.知者:真懂的人,拥有专业知识的人,懂得道的人。
如果我们认为老子只是在讲道,可以理解为,知者是真正懂道的人,博者是关于道有很多知识的人。
圣(shènɡ)人(rén)不(bù)积(jī)。
圣人不积累(任何东西)。
5.积:积累。
包括物质上的积累,也包括知识上的积累,还可以包括情绪上的积累。因为不积累,所以“知者不博”。
既(jì)以(yǐ)为(wèi)人(rén)己(jǐ)愈(yù)有(yǒu),既(jì)以(yǐ)与(yǔ)人(rén)己(jǐ)愈(yù)多(duō)。
已经把(自己的知识或能力用于)为别人(服务),自己(就)更加拥有(这种知识或能力);已经把(自己的东西)送给别人,自己(拥有的)更加多。
6.既:已经。表示一个动作的完成,或是一件事做好了。
7.为人和与人:为人是替别人着想,帮别人做事;与人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(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)送给别人,所以“圣人不积”。
这句在修辞上可以看作是互文:既以为人与人,己则愈有愈多。其核心精神是舍己利人。用互文方式表达,有更好的渲染效果。
这个可以算是“美言”,你信,还是不信?
天(tiān)之(zhī)道(dào),利(lì)而(ér)不(bú)害(hài);圣(shènɡ)人(rén)之(zhī)道(dào),为(wéi)而(ér)不(bú)争(zhēnɡ)。
老天的做事方法,利益但是不损害(万物);圣人的做事方法,做(自己该做的事情)但是不与人争论。
【朗读】
【例解】
好听的话不可信,你信不信?
——例解《道德经·第八十一章》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
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
意思是:真话不好听,好听的话不是真话。
在非常强调情商,强调说话技巧的今天,这话听起来实在太过武断。
喜欢抬杠的人会问:把真话说得好听,不是更好吗?
还真有人回答过这样的问题。
苏辙说:“信则为实而已,故不必美;美则为观而已,故不必信。”
他的意思是:真话只追求与实际情况相符,所以说话人的注意力放在“是否真实”,不需要考虑是不是好听;说得好听,做的是表面功夫,只求面子上过得去,所以不一定真实可信。
但苏辙的话,比老子留有更多余地。他加了一个“必”字,不美和不信,变成了“不必美”和“不必信”,让我们听起来更舒服一点。
我读这一章的前三句,常常会想起第五十六章的第一句: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”
我老是觉得这两句连起来读才合适: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
如果我的感觉是正确的,那这是错简——就是有人在编简的时候,把八十一章的第一句,不小心放到了第五十六章的第一句。
《道德经》最初是刻在竹简上的。竹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会发生错简的情况。比如编绳断裂后重新排列,把简片的位置放错了地方。
但目前已经出土的郭店楚简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都不支持我的猜想。
虽然在例解的文字中,每次引用《道德经》原文,都不厌其烦地表明其出自哪一章,但我本人研读《道德经》其实用的是另一种方法。
在即将结束《百字文言课·道德经》及其例解时,把我的方法做一个简要说明,希望可以帮到一起学习的各位读者。
我的方法是:
先把《道德经》从头到尾背下来,使每个章节,每个句子在心里都有一个明确可追寻的线索。
然后,当我遇到任何问题需要向老子求助,先进入相对的冥想状态,让《道德经》的句子在脑海里自动呈现,允许其任意排列组合。
在这个过程中,看看自己能够领悟到什么。
所以在我心里,《道德经》并非只有八十一章。
它到底有多少章呢?答案是:无限的排列组合。
《道德经》学到这里,我们已经从许多层面,许多角度探讨过“道是什么”。
至少《大学》里的“诚意,正心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,我们都有涉及。
《大学》里面没有讲的“天人合一”,庄子《逍遥游》的第三重境界“无待”,即“至人无己”,“神人无功”,“圣人无名”,我们多少也有提到。
庄子讲了那么多,老子用两个字“无为”,就讲完了。
但是“道的终极境界”,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。这就是第一章第一句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要告诉我们的。
所以才有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。
这是由语言的先天局限造成的。任何语言都是有限的,当它用以形容无限的事物,必然存在力有不逮的情况。
传道的最高境界,要超越语言的限制,只能用“心传”。
传的人用心传,他知道自己传出去了;接的人用心接,他知道自己接到了。与此同时,传的人也知道接的人接到了。
心传的最经典案例,就是广为人知的“释迦拈花,迦叶微笑”,这是禅宗的源头。
这事情听起来很玄,其实也并不超出我们多数人的经验。
两个人心心相印,遇到事情时,虽然没有语言的交流,却可以相视而知,一笑而解。我们称之“会心一笑”。
这样的情形,常常发生在恋人、至友、知交之间。偶尔,在特定情境下,陌生人之间也会生出这样的默契。
当你作为一个学道者,从师父那里获得心传,终于懂了“不可道”的“常道”,你也就明白了,为什么说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。
你懂了这个东西,用孔子的话,是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。白天弄明白了,当晚就死,也没有遗憾。
但人类终究还是要用言语来传递信息,虽然传递的是不究竟的东西。
这是我在课文后面唠唠叨叨,一直唠叨到现在的原因。
这也是为什么学道的人要有悟性,才能够了解言外之意,象外之旨。
否则纵然读尽圣贤书,也是枉然。
举个例子,你如果没有读懂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,见到老子的时候,你问他说,“庄子的语言很美,难道他的话也'不信’吗?”
你猜老子会怎么说?
猜不着吧?——我也猜不着。
如果我们懂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,我们自然也很容易懂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。
作为“不言”的“知者”,在你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,非要开口说明的时候,说出来的一定是“信言”,也一定是“不美”的。
因为你根本顾不上你的“言”,是美还是不美。
对此,吕洞宾解释得最清楚。他说:
“此章言圣道无声无臭,不睹不闻,极矣至矣。
信者诚也,信于言而不为美;美者鲜也,美于言而不为信。
至道少言,至玄寡语。少言寡语,至道立基。”
这几句话不难懂,好为人师的我还是想简单翻译一下:
这一章说的是,圣人体认的道,没有声音,没有气味;看不到形象,听不到声音;可能很大,大到没有边界,也可能很小,小到无法捕捉。
信是内心真挚,言出必有成的意思。在言语上表现出可信,就不会追求说话漂亮。美是光鲜亮丽的意思。追求把话说漂亮,就不再真实可信了。
最高深的道很少用言语表达,最深奥的理很少用话说得清楚。尽量少说话,是最高深的道建立的基础。
信言的近义词是“真言”。
在后世,道家有很多“真人”,“真言”。
有意思的是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却极少用“真”这个字。全书五千多字,“真”只出现了3次:
第二十一章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;第四十一章“质真若渝”;第五十四章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”。
我喜欢“以经解经”,所以关注经书中出现的高频词。通过高频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呈现的语义,来理解文本背后的内涵。
但是,本应高频出现的词,反而极少出现,这种现象更耐人寻味。
道家是非常讲求真的。反常的是,本应大量出现的“真”字,却几乎弃而不用,这个现象本身其实也很说明问题。
就比如,当你观察到“质真若渝”的“质”,你怎么用“信言”形容你所观察的东西呢?
它看上去好像有过许多改变,变得不纯粹、不干净了呀!要是说上很多话,岂不是越描越黑?
你除了说“若渝”,是不是就没别的话可说了。
信言的反义词,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“假话”。就是那些PUA我们,企图以此掩盖真相,并通过这种掩盖和欺骗渔利的话。
但老子直接说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”,这就一棒子把所有“美言”都打到“假话”的行列里去了。
那我们喜欢美言怎么办呢?
有需求,就有市场。所以老子说:“智慧出,有大伪。”(第十八章)
你喜欢美言,听到的时候,享受你的喜欢,开心就好。
唯一需要警惕的是:一开心,一喜欢,就忘记“美言不信”这回事了。
美言的消极发展,是骗术。兵法里用得最多。“兵者,诡道也。”(《孙子兵法·始计篇》)
美言的积极发展,早期有文学。人们注意到语言本身的美,并将其发扬光大,从而在现实世界之外,创造了另一个平行世界。
美言还有一个分支,就是幽默。说白了就是有趣、好玩。对这种娱乐性的追求产生了喜剧。相声、小品、脱口秀等形式都是。
如果你追求信言,话会越说越少,直到“知者不言”。
如果你追求美言,话自然是越说越多,如歧路亡羊,然后问:“多歧路,今安在?”(李白《行路难》)
由信言到美言,你也可以当它是一个象征。就像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(第四十二章),然后万物生生不已。
我们只顾了生,只顾了“生生”,只想着要创造,于是忘记了来时的路,回不了家。
我们和妈妈子宫的距离,就是我们和道的距离。
我们不知道的是,其实我们从未离开过。
(《百字文言课·道德经》全文终。乙巳蛇年癸未月辛卯日,明日大暑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